打通创新关节点、塑造竞争“杀手锏”,亟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
近年,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多种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均呈上升趋势。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0年,全国3554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项数为466882项,合同总金额为1256.1亿元。其中,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亿元的高校院所数量为261家。
在其背后,是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制度安排等逐步落实,以及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精准施策。比如针对交易定价等难点,提出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创新,围绕成果转化通道不畅,尝试科技经纪人的解决方案等。
种种举措下,我国正在逐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先使用后付费:破解科研链和产业链定价难题
近日,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公司从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首师大”)获得专利使用许可,公司在一年内可免费使用专利技术“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一年后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
这让维泰凯信喜出望外。维泰凯信副总经理何毅说:“过去从高校获得技术专利许可至少要一年,如今从双方启动协商到协议签订只需半个月,没想到还是‘零门槛’。”
这是北京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的首例。
据了解,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给大型设备和重要部件做“体检”十分重要。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利用物体热属性的差异,可在不破坏被检对象的条件下检测其内部状况。
首师大在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方面积累多年,并在2019年研发出专利技术“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首师大物理系副教授陶宁说,该方法利用持续低能量密度的热激励源加热试件表面,通过持续加载低热流密度的能量,使被测物缓慢升温,利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最终达到测量厚度的目的。
但这项技术却让跟首师大合作近20年的“老朋友”维泰凯信有些不安——获得授权的专利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与其他经过深度产学研合作和中试阶段的专利技术相比,缺少中试试验和产业化测试开发。
何毅直言:“虽然比较看好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但对后期投入产出比心里没底。”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类似情形并不鲜见——对科研团队来说,不少成果或因缺乏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的机会,或因定价难、定价贵等因素,不得不被束之高阁,价值得不到体现;对有需求的企业而言,支付高额转让费才能购得的科研成果,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能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仍是未知数。
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说,破解高校科研人员担心成果价值被低估、科技企业担心成果商业化效果不理想的堵点,亟须建立互信机制推动企业、高校“向前一步”。
2022年9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瞄准这一堵点,共同制定《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鼓励高校院所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支付许可费,支付时间应至少在许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许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收入之后。
根据协议,维泰凯信前期可免费使用首师大此项专利技术,一年后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所有许可费分两次支付完成。后期相关技术将采用“低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模式,以加快合作步伐。
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费这项新政策,维泰凯信已基于专利技术开展新一代产品研发,步入转型升级快车道。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表示,先使用后付费政策旨在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循环、新模式。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工人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2022年8月3日摄) 杨世尧 摄
科技经纪人:链接研发端和市场端“沉睡”资源
提起科技经纪人,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钟德星连连称赞。
钟德星团队研发的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在智能门锁、出入口闸机等方面实现量产应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离不开链接技术端和市场端的科技经纪人。”钟德星说。
钟德星介绍,在科技经纪人蔡克的帮助下,团队不但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百万元支持,还成立了科技公司。
蔡克告诉记者,科技经纪人的职责主要是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孵化培育那些技术优势明显、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早期项目,并搭建技术、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
据了解,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却有成果估值、合作方式、资源对接、投融资和法律服务,甚至路演指导等诸多专业而庞杂的工作。
“我参与过多次调查,发现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难在要么不了解技术,要么不懂市场,技术和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很难打通。”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说。
作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媒介,科技经纪人既是优质科技成果的“挖掘者”,也是产业链与创新链各主体之间的“翻译官”,同时还是行走的“创新资源库”。他们和研发端的高校、市场端的企业精准对接,全程“一条龙”服务,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经纪人是陕西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地处西部的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百所高校、千所科研机构。但长期以来,这些科研资源大多在“沉睡”。
为唤醒“沉睡”的科研资源,让科技供给和市场需求顺利“握手”,陕西积极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助力产学研对接。以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秦创原为例,在其酝酿初期,作为秦创原总窗口的西咸新区就着手筹建科技经纪人队伍。
经过层层选拔,目前西咸新区已搭建起106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这支队伍奔走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促进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秦创原科技经纪人已对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4所高校及7家科研院所,梳理出千余项优质科研成果,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425个,以一对一全链条服务积极推动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建设,越来越多懂技术、懂转化、懂市场,善于整合资源的专业人才将成为科技经纪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雨后春笋般在秦创原快速成长。”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姜建春表示。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未来将继续发挥好科技经纪人“摆渡人”作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国家所需、未来所向、西咸所能,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建好秦创原总窗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省院合作:架设院所和地方协同桥梁
在长春长光辰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上,一个个“小卡片”经过精密加工后鱼贯下线。
“小卡片”看上去不起眼,却在工业检测、生命科学、天文、广电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小卡片”就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
我国是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需求大国。为打破受制于人的桎梏,长光辰芯突破关键技术,将成果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中科院长春分院积极推动,带着企业对接海内外客户,帮助其拓宽市场。
如今,长光辰芯已完成七个系列超过30款产品的商业化,客户遍布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中科院长春分院实施省院合作以来,推动成果转化的又一案例。
科教大省吉林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开发价值和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
为了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需要科技成果的企业之间搭建一座通畅的桥梁,中科院与吉林省签订省院合作协议,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断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中科院长春分院的优势是掌握中科院系统最前沿、最新的科研成果。定期梳理成果清单后,再前往各地深入调研,汇总企业详细需求,破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甘建国说。
以2022年为例,中科院长春分院共协助组织召开各类科技成果展会、对接会和洽谈会近30次,邀请地方政府、企业到院属研究机构考察、调研和项目洽谈近100次,全年推动转移转化项目超150项。
初步完成对接后,省院合作搭建的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近年,在吉林省和中科院系统的共同努力下,长春中科汇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春中俄科技园等创新平台拔地而起。这些平台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职责,及配套设备共享、信息服务、战略咨询等。一项科技成果从形成产业化雏形,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力争全流程在创新平台实现。
省院合作下的持续性项目支撑,也为科技人员带来创新动力。
在山东省粮油收储有限公司,小麦籽粒经传送带被送至一台小麦仓储赤霉病检测仪下,绝大部分籽粒安全通过后被打包送往仓库,少数籽粒被精准识别筛查出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精准农林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许亮说,这一长光所自主研发的仪器改变了过去人眼识别、抽检的模式,实现每秒2公斤左右实时检测,让“漏网之籽”无所遁形。
许亮说,项目研发阶段曾得到省院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申报程序很简单,将项目用途、关键技术等核心因素阐释清楚,很快就得到回应。这为科研人员释放了只要勇于创新,有价值的成果就有望实现的积极信号。”他说。
“遵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研究破解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新方法、新路径,服务国家与地方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字号科研队伍优势,规范有序开展院地合作与成果转化工作,实现互利共赢新局面,是中科院系统应该承担的责任。”甘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