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多方压力的中国制造业,又迎来一个提振市场信心的时刻。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全面降准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显然,在2021年收官和2022年开局之际,全面降准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降低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仅有空间,而且有必要,可谓正当其时。一是增强信用功能,支持实体经济。二是投放信贷资金,对企业是利好。支持实体经济乃至制造业发展才是中国人民银行全面降准的“重中之重”。
结构性政策力挺实体经济
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考虑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我国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平衡,一些风险会逐步暴露,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在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从国际看,2021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景气度有所回落,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等制约了各国经济复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消费复苏乏力,投资增速不及预期。同时,我国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仍然较为困难。
中小微企业是稳就业和保民生的关键,是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2021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成本较高、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中小微企业亏损面仍然较高。不过,在国家系列保供稳价政策作用下,大宗商品涨价势头基本被遏制,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以制造业PMI指数代表的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而且各分项指数和行业指数普遍回升,显示我国经济运行中呈现出积极变化。但是,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2%,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1.2%,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8.5%,低于临界点。可见,我国中小微企业复苏的基础仍然不稳固,对进一步政策支持仍有需求。
聚焦聚力中小微企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导致部分制造业生产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目前,我国内需不足,能源、原材料供应阶段性紧张等问题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制约增强,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振内需,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切实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着力巩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稳内需的关键,一方面是强调跨周期政策设计,一方面是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可以通过合理让利实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得益于政府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推出的扶持政策“组合拳”,包括税费缓缴、金融扶持以及清理拖欠应收账款等政策,11月份中小企业采购经理指数较10月均有明显回升,中小企业经营形势有所好转。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符合市场主体所需,体现了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强化经济恢复内生动力
我国的制造业综合成本在不断上升,导致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对此,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认为,面对当前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形势,应当从市场供需两端发力:供给方面,借能耗双控机遇,积极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方式,提升用能效率,寻求新增长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方面,继续多措并举扩需求、稳预期、强信心,强化经济恢复内生动力。
如今,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我国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剪刀差”给企业造成的利润侵蚀。
东方金诚分析师王青认为,政策面需要加大对下游广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全面降准将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适度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从而部分对冲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银行在年内第二次全面实施降准,实际上就是无条件给市场资金,让资金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使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行为更具备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