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八桂海智双创
  1. 首页 > 基地动态 > 热点聚焦

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日期:2022-02-10 15:11:10 点击数:

原标题: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年1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广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执行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西新征程,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强化精准调度和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2%、6.7%、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城镇登记失业率2.49%,城镇新增就业40.7万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9.8%。

       (二)大力推进产业振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工业持续增产增效。统筹财政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403.5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在全国首创工业振兴特派员制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1.2%,工业税收增长27.3%。二是服务业加快恢复。邮政业务总量、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20%、35%,公路、铁路、水上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增长25.1%、5%、16.6%。三是新动能加快培育。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5.4%提高到16%左右,市场主体数量增长6.4%。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一是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全国中上游水平和西部地区前列。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5%,制造业投资增长37.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7.9%。二是项目建设掀起新热潮。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新开工408个、竣工投产213个,完成投资4524亿元。成功获批列入中央保障用地国家重大项目73个。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05.86亿元。三是消费持续恢复。全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8.1%、11.5%、17.3%、23.4%,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消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99.2%、97.6%,旅游总消费增长24%。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一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12.87万户46.2万人防贫监测对象中已有21.58万人消除风险,16.0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1人以上就业。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项目3.1万个,项目开工率达100%、完工率达98%。二是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增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4234.35万亩、277.3亿斤,分别增长0.6%、1.2%。其中蔬菜、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2%、15.5%、4.9%;生猪出栏3114万头、增长36.5%。三是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完成新增25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四是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约16万个自然村屯中通硬化路率达87.5%,90.6%的乡镇通二级(或三级)公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4%;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五)深化推进改革创新,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一是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实现532项涉企经营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跨境贸易进口整体通关效率居全国第一位,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提速率达74.9%、网上可办率达99%,22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国企改革191项重点改革任务已完成146项、完成率达76.4%。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推进试点任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98.71%。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11项,发布科技重大专项6项,转化重大科研成果75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增长15.46%。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六)狠抓重大平台建设,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通道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86亿元,建成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等13个港航项目。新增外贸航线9条,货物吞吐量超过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6000列。二是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扎实成效。柳州至广州铁路柳州至梧州段等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加快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重点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重大开放平台进一步做深做实。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成功举办,签订合作项目179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增长13.7%;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95%,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形成可推广成果175项,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集中签约及开竣工项目29个,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引进重点项目20个。四是稳外贸稳外资取得积极成效。全区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增长18%、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额增长49%,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边境小额贸易连续排全国第一位。

       (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8%,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3%,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3.1%。植树造林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5%、居全国第三位。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印发碳达峰碳中和“1+1+N”系列文件编制方案。制定“两高”项目管理目录。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26个。三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有力有效。中央督察组交办的3917件环境信访件已办结2703件。

       (八)强化民生兜底补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一是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增加。全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4551.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二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失业人员再就业15.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62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4.66%、同比提高3.3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9%。三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全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6.4万张,120个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连续13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总的来看,2021年我区经济顶住了下行压力、克服了困难挑战,稳住了经济基本面、积蓄了发展新动能,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区各级各部门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举措,进一步强化“人物同防”,采取强有力举措织密扎牢藩篱,持续开展严打“三非”活动,在东兴、靖西、凭祥各建成1个边境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和1个“三非”人员隔离点,加快建设边境拦阻设施,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国门防线,全年常态化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平稳,保持了连续327天无新增本土病例,完成疫苗接种9572万剂次。东兴市出现疫情后,立即采取有力有效举措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为服务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贡献,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一是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全球疫情走势和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很大变数,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二是我区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尤其是当前能源电力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链关键产品紧缺等态势仍在延续,并与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冲击相叠加,导致供需循环不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三是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显现,比如产业结构不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创新基础支撑能力不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营商环境还存在不少“堵点”有待打通,节能降耗工作压力加大。四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压力仍然较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1+4+3+N”目标任务体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推进工业、乡村、科教三大振兴,深挖开放合作、资源、新型城镇化三大潜力,守住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安全发展三条底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稳健,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确保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化水果种植和品种结构,力争蔬菜、园林水果、中药材、茶叶、蚕茧产量分别达4300万吨、3000万吨、65万吨、10万吨、41万吨。支持生猪、牛羊、渔业等养殖业发展,力争肉类总产量达45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61万吨。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重点打造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家畜、家禽、渔业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力争新增8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国家认定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创建10个自治区级产业强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下达2022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确保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0%,着力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推进粤桂“九大协作”和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帮助更多广西优质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建设,实现自然村4G网络基本覆盖、光纤网络覆盖率提高到88%。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振兴。深入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推进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行业产业下游精深加工延链项目建设和产业协同。支持引入一批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推进柳工高端装载机智能化工厂、广西飓芯科技高端芯片等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建设。全力扩大工业投资。继续统筹财政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400亿元支持工业发展,推进“双百双新”项目380个、“4+N”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项目235个、“千企技改”项目1200个、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30个,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5G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30个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示范试点,建设60家以上智能工厂示范企业、6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强化优化工业振兴特派员服务,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培育百亿元产值企业20家、龙头企业170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0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瞪羚”企业30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家以上。

       (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加快推进科教振兴。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直通车”、“赛马”等新型组织管理方式。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07%。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制定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南宁高新区、柳州高新区、桂林高新区、南宁横州市等4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全年布局建设3家以上综合领域类技术创新中心。开发一批产业带动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重大产品,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10项以上、突破重大技术70项、转化科技成果750项以上。推进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培育一批“桂系”种业品种。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力争评价备案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央直属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桂设立高端研发机构,力争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新认定10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力争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60人以上,培养技术经纪人400人以上。

       (四)大力稳消费拓市场,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发展。推进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下达自治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投资计划,重点支持国家和自治区“两业”融合试点、服务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商贸流通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引导工矿企业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力争建成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地理信息小镇一期)等项目。新建5G基站1.5万个。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办好2022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202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重大活动,力争国内游客人数达8.7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消费达1万亿元以上。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20%以上。实施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程,推动重点城市消费增长9%以上。开展“百企千店进乡镇”、“农产品上行补短板”、“数商兴农”三大行动,推动乡村消费增长10%以上。

       (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做好投融资工作。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力争获得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亿元以上、政府专项债券额度650亿元以上。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领域和行业建设,力争民间投资重大项目数量占比达40%左右。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000项以上,完成年度投资4800亿元。加快推进一批“五网”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100亿元以上。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实施产业链、招大引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向海经济产业、开放平台等六大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力争完成投资8200亿元以上。

       (六)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扩能优服,力争新增集装箱航线10条以上。优化通道运输组织和提高物流效率,力争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7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达7000列以上。加快建设南宁机场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确保国际货邮吞吐量翻一番以上。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好粤桂两省区加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合作备忘录确定事项,加快推进南宁至深圳高铁玉林至岑溪段等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制定“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支持政策。提升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带动力。深化与RCEP国家的合作,加快建设RCEP(南宁)等项目。深入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和百色、东兴、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推动稳外贸稳外资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千企开拓”外贸强基础工程,力争大宗商品进口回流350亿元。开展“双百培育”计划,力争新增200家外贸企业、100家外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七)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强首府战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以深巴试验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河池东(东兰)巴(巴马)凤(凤山)三县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南宁、柳州、玉林等现代制造城,推进梧州东融枢纽门户城市、贺州东融先行示范区、贵港港产城融合先行试验区、来宾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含三江口新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建设。大力支持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加快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河池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百色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崇左现代化南疆国门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加快强基固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民生安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大工程”建设,提升稳边固边水平。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大力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建设,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加快柳州、桂林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横州市、东兴市等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推动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落实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和援企稳岗政策,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和电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深化电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国企国资改革。落实国企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加快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企业投资、担保、资金拆借、资产交易、贸易业务等监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前分配下达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和政府债券资金,优先集中财政性资金投向工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扩大“信用快贷”对企业的优惠信贷覆盖面,力争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12%。

       (九)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步伐。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实施我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筑、农业农村等5个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各项保障政策。深入实施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保持一流生态环境质量。巩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成果,力争全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5%。开展漓江、西江、钦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推进沿海三市深海排污区选划论证,力争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争创建3个以上绿色园区、20家以上绿色工厂。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积极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大力倡导全社会节约用电。

       (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稳就业保就业。统筹做好城镇困难人员、脱贫人口、残疾人等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5万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切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力争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980万人。实施失业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推进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力争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90万人、545万人。扎实做好重点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粮食、猪肉、糖、食用油等重要民生商品储备调控体系。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基本公共服务。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加快南宁教育园区、桂林高校集聚区以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支持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学校85所,建设职业教育“双高”学校19所。深入实施广西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民族地区妇幼健康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抓紧出台我区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文化名家培养、文艺精品创作登高原攀高峰等工程,推出一批献礼党的二十大的文艺精品。筹办好广西第十五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筹措资金73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紧紧围绕“做严一线、做实二线、做强全线”的要求,建立“三级包保”和“五包一”制度。抓好流调溯源工作,规范优化核酸采样工作流程。突出抓好边境口岸海港疫情防控,加大打击走私、偷渡力度,坚决阻断非法入境(走私)通道,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管控。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平安广西建设,加大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食药环领域、侵权假冒等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和“护学安园”专项工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巩固深化,推动“同心文化载体”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重大风险。扎实做好高风险金融机构和涉企金融债务风险处置化解,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整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