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及发达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高位震荡,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许多低收入国家陷入"买不起粮""无粮可买"的双重困境。其中,部分非洲及中东国家的粮食短缺尤为严峻,其贫困人口及弱势人群的生计受到巨大打击。日前,索马里多地因饥荒造成700多名儿童死亡,巴基斯坦洪灾致粮食价格暴涨。粮食危机引发一系列事件,不断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数据,当前,全世界共有82个国家约3.45亿人口处于极度饥饿中,而2019年这一数字只有1.35亿。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阿里夫·侯赛因日前表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正在从糟糕走向更糟"。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引领全球消除饥饿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去年,共有120多个国家、1.282亿人口在2021年接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粮食或现金援助。今年5月,世界银行宣布投入300亿美元支持非洲、中东、东欧等地区国家,用于修缮或新建农业、营养、社会保护等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持续通过"一国一品""手拉手"行动等,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饥饿和营养不良,增强农业粮食体系抵御力。
然而,全球行动之下总有暗流涌动。在美国等少数国家眼里,危机就是生意,全球陷入粮食安全困境,恰给其坐收渔利提供可乘之机。
一手挑起俄乌冲突还不算,美国及其盟友还对俄罗斯一再加码经济、金融制裁,严重阻碍俄乌两国粮食生产和出口,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堵塞,导致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近期,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持续走强,显著增加食品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依赖粮食进口的低收入国家负担。
与此同时,粮食贸易垄断化和粮食能源化也在推波助澜。当前,全球四大粮食供应商中,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加吉这3家都是美国企业。据统计,2021年以来,3家粮商净收入分别增长53%、80%、64%。更有甚者,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数据,2021—2022年度,美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消耗的粮食达到1.7亿吨,占美国粮食总产量近30%。大量消耗粮食用于生产能源,对世界口粮供给进一步造成冲击。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全球亟须共同作为。在此方面,中国正不断以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
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列入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当前,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在今年4月,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刚刚上线了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用以传播中国及全球在小农发展、小农价值链、粮食产后减损、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抵御灾害能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更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口粮,更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地区国家稳定,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全球性粮食安全挑战,唯有共同合作,才能战胜挑战。当前,美国等国家应尽快取消对粮食生产和出口施加的单边制裁,释放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施加的人为压力,并积极承担国际义务,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援助。国际社会在对遭遇严重困难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的同时,应通力协作,加强政策协调与对接,提高全球农业粮食体系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率,构筑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落实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共筑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