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八桂海智双创
  1. 首页 > 基地动态 > 热点聚焦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设区市人才工作成就和亮点巡礼(一)

作者: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日期:2021-12-13 14:53:39 点击数:

来源:广西日报   2021-12-13         编者按

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部署推动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乘着这股人才蔚起的大潮,我区各地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事业发展和政策创新为人才营造的条件前所未有,人才对我区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八桂大地正在成为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推出专版,集中宣传推介各设区市的人才工作成就和特色亮点,以期留驻最美的春光、播种新的希望。

南宁——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首府竞相迸发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推动南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做大增量 产业引擎更强劲

做好人才工作,基础在“聚”。南宁市紧扣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市累计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2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138个,给予科研项目资助2.05亿元,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100多名。

随着“1+6”人才政策和“强首府人才18条”“自贸区人才10条”等人才政策的红利不断释放,南宁已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成功之地。仅在2021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系列活动中,就吸引超过42万人次参与,促成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和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在内的9个重大人才项目签约。

建强平台 人才承载更给力

全区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获批设立;引进共建12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带动先进铝加工技术、轻量化汽车制造等16项前瞻性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发射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关键铝合金材料部分来自南宁……

一个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成为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先后在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公司、广西路桥工程集团等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32家。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已累计入驻创新主体475家,2020年营业收入超110亿元。

今日之南宁,正加快释放磁场效应,奋力跑出人才引育加速度。

优化服务 爱才惠才更贴心

扫码点开“人才测评”服务,勾选十数个个人信息选项,“享受南宁市D类高层次人才”的字眼便“读秒”而出。

快速识别人才,只是南宁市“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的功能之一。该平台于今年728日正式上线,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功能集成,实现了人才服务“一网”集成通办。目前,平台访问量已超23万人次,受理申报人才事项1.1万人次。

枝繁巢暖,有凤来栖。一项项惠才举措的加快落地,让人才在邕创新创业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截至202111月,南宁市已发放高层次人才首次购房补贴1292508.59万元,发放产业领域急需紧缺青年人才生活补助15052604万元。

柳州——点燃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精细化服务,聚焦产业引才、围绕需求育才、对接发展用才、优化环境留才,不断构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引得来 多措并举聚英才

栽得好梧桐,自有凤来栖。柳州市集政策和资源之力,面向海内外延揽高端人才和团队,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释放人才集聚“磁场效应”。出台人才新政19条,每年设立1.5亿元人才集聚专项资金,对来柳工作人才(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金资助。成功引进“国字号”人才曹海平博士、杨亚涛博士团队来柳创办公司,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林教授团队建立中药固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

打造招才引智“城市名片”。创设“龙城人才周”“优秀人才接触柳州”等招才引智工程,吸引近万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和知名高校优秀学子集聚柳州,达成产业合作项目50多个。依托“双百人才工程”,柔性引进236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市政府发展顾问,邀请1063人次“双百人才”专家来柳问诊把脉,签订技术合作协议333项,解决技术难题1100多个。

育得强 多管齐下助成长

柳州市瞄准产业发展需求,精准科学育才。通过建立职教园区、打造实训平台、开展“龙城金蓝领培育工程”、举办“龙城杯”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了以全国技能大师丘柳滨、郑志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国工匠”。目前,全市技能人才达53.5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2.13万人。

围绕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螺蛳粉产业,组建“螺蛳粉产业访学团”,推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培养螺蛳粉生产经营复合应用型人才5000多名,为做强“小米粉、大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用得好 各展其能平台广

柳州市坚持人才以用为本,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把搭建平台载体作为聚才用才的“大手笔”,建成柳工全球研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柳东新区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清华紫荆(柳州)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院士工作站11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2家,既给人才以更大用武之地,又有效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留得住 真情服务有实招

引才不易,留才更难。2016年,柳州市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在人才评价认定、引进流动、待遇落实、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已累计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医疗优诊卡1239张,办理子女入学200余人次。

从加快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到市领导联系慰问专家制度,从构建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到科技奖励性后补助,再到成立专家人才心理关爱中心……在柳州,关心关爱关怀人才蔚然成风,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桂林——山水甲天下 英才正成林

丹桂飘香,人才竞秀。从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从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紧扣发展大局招才引才,坚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举措育才聚才,优化环境留才用才,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守正创新 释放人才新活力

桂林市印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28条措施;成立市、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桂林市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首次将企业家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个人最高奖金可达2000万元……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竞相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的有效构建,让全市人才工作资源和力量得到充分整合,为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聚焦发展 构建人才新高地

“正是桂林市委、市政府给予的‘漓江学者’平台,让我实现了从市级到自治区级再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三连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希延激动地说。

近年来,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两大振兴”,桂林市大力实施“漓江学者”“拔尖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建立起梯次衔接的三级人才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选拔培养漓江学者13名、拔尖人才208名。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编制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地图、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文旅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打造桂林海创基地、人才飞地“双引擎”,创建产才融合示范基地。

在各类人才基地的助力下,世界级旅游城市专家研讨会、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等高层次交流活动接连不断,花江智慧谷、格力桂林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形成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收共赢、产业与人才相融互促的生动局面。

贴心服务 营造留才新气象

桂林市做实做细做优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把提升服务品质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优质、温情的人才发展生态。

实施“人才贴心服务系统工程”,实行高层次人才绿卡“一卡通”制度,开辟医疗优诊、子女入学、便利出行等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引才引智、人才奖励、创新创业、生活保障四大类共27项服务。累计受理服务申请3000余份,接受业务咨询5000余人次。

创新推出“人才贷”金融服务,与桂林银行试点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专属服务渠道,为人才提供最长5年授信期限、最高500万元的专项贷款。

梧州——全面东融 人才先行

2016年以来,梧州市共创建9个国家级、22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科技投入增长3.8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25%,广西碧清源投资有限公司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东融枢纽门户城市的创新潮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梧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围绕落实自治区“东融”战略,全面推动人才东融,加快培育和聚集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梧州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人才吸引力

从落实自治区“东融”战略、打造东融枢纽门户城市,到出台人才引进、交流合作、奖补支持等27项人才政策;从建立人才评价互认制度,到实行高层次人才所得税补贴;从推行“身份封存、薪酬激励、绩效双考”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到成立紧缺人才储备中心、人才发展局……

梧州市用心打好人才东融“创新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牌”,着力破除人才集聚障碍。截至2020年底,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人才3600多名,落户人才创新项目60多个,为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搭建平台 助力人才建功业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梧州循环产业园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梧州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孵化器等创新平台250多个,推动73家企业进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安排使用300多名人才到产业园区、专业部门等平台干事创业。发挥人才专长,铺路子、搭台子、扶梯子,引导1000多名人才在产业一线、项目一线建功立业。

依托特色产业优势,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入股、候鸟服务等方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刘仲华等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聘请12名高层次人才担任政府特聘专家,帮助培养了一批产业发展专家人才,助力梧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对标先进 营造聚才好环境

建成人才园,打造人才城,发放“西江英才卡”……梧州市充分发挥与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等优势,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发展服务环境。

设立“粤桂科技合作联合基金”,对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扶持资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吸引70个团队参赛,汇聚广西、广东两省区的创新人才和资源,推动晓亮科技公司、广西蓝熵科技公司等创新企业落户梧州。

建成“一事一码”管理平台,在肇庆、佛山等10个市成功办理“跨省通办”业务,为人才提供与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城市流程相近、效率相当的服务环境。

2016年以来,梧州市人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创业活力迸发: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增长3.48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1.2%,商标有效注册量比2016年增长199%;市场主体达16.4万户,是2016年的2.5倍。

北海——海纳百川聚英才 奋楫扬帆正当时

全市工业总量排位上升至全区第3位,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已然成型,全球最大的三大产品生产基地呼之欲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实现翻番,总量占全区6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市坚持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革新政策机制、建强用好平台、优化服务保障等举措,积极打造北部湾人才特区和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打出政策“组合拳” 服务人才大军

2017年以来,北海累计引进优秀党政、教育人才近3000名,引进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台“1+18”政策文件,深入实施“领航人才计划”和“珠城聚才工程”,开辟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激励和保障等各方面制度,构建起全面系统、运行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红利不断释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建强产业“集聚区” 实现共赢发展

北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海时提出的要“打造好向海经济”重要嘱托,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重要园区、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建立建强人才集聚平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共赢发展。

积极抢抓机遇,努力建设海洋人才战略高地,建成全区首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全区首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引进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等69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研发平台和项目、20多个科研机构,初步形成海洋人才集聚态势。

目前,全市各类平台多达100余家,其中国家级平台有19家,国家级园区和孵化器数量均排全区第二,近3年共获得全国、全区示范试点奖项18项,2020年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2人。

营造留人“软环境” 聚英才而用之

推行市四家班子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制度,连续11年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人才资金超过16亿元,投资100亿元建设北海英才园,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名人旅居地……

近年来,北海市持续深化关心关爱人才长效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的良好生态,在2019年、2020年全区营商环境评估中,人才流动便利度和人力资源服务指标均排名第一。

今年3月,上市公司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基地在北海揭牌。“落户北海以来,我们享受到了最优质的服务,感受到了北海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坚定了我们在北海扎根发展壮大的信心。”该公司总裁李檬的一席话,不仅道出了该公司落户北海的原因,也说出了广大人才选择在北海干事创业的真实感受。

防城港——做大人才蓄水池 蓄足发展源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城港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主动谋人才新策、强引才之举、出惠才实招,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入市委精心打造的“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地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活力。

“百名博士防城港行”“双招双引”等人才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奖”“优秀案例奖”。

完善体制机制 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防城港市密集出台多项改革举措,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聚焦向用人主体授权,通过给予用人补贴和税收奖励等形式,支持企业引才用才;聚焦为人才松绑,从管理约束向服务支持转变,出台《防城港市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给予人才科研经费、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等63项支持……

力度空前的政策举措,让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防城港开花结果。仅2021年,全市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34个,引进各类产业高层次人才700多名。

紧跟大局大势 让人才链精准对接产业链

产业有人才,城市有未来。

防城港市强力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创新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成功举办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防城港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建成医学专家人才智库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一系列务实之举,为加快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紧扣乡村产业振兴,在全市各乡镇推行产业人才服务联盟,大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联盟成员的技术、市场、装备和资本优势开展产业合作,打造了“蚝金贵”“红姑娘花生”等多个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强平台建设 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平台载体的层次,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人才承载力和吸引力。防城港市坚持“走出去”,创建中科院防城港市老专家技术服务中心、江南大学—防城港澳加粮油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人才飞地”,推动多项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市转化;坚持“请进来”,依托“百名博士防城港行”活动等平台载体,吸引1800多名院士专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到防城港开展科技服务。

同时,积极抓好本土人才培育,建设48个“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培育本土青年骨干人才超过200人,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刘海东、“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陈国锋等一批工作室领衔人。

钦州——广聚四海英才 建设“一港两区”

连续8年引进73名挂职博士后;引进268名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助力成功创建北部湾大学,绿传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引进见炬热管理新材料及集成电路精准温控项目,突破国内“卡脖子”技术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钦州市主动融入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钦聚英才”计划,充分释放广西自贸试验区的人才政策红利,着力打造产才融合的“北部湾样板”。

聚焦政策机制大胆改

激活人才发展源动力

钦州市在人才政策创新上大胆试、自主改,先后出台54个人才政策,不断释放人才动能,助推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改革创新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建立人才引进专项编制保障制度,用好用活200多个引才专项编制,5年来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468人。打破钦州港片区干部人才身份界限,实行岗位聘用制,按岗定薪,推动人才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紧扣产业发展精准引

提高人才集聚靶向度

钦州市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打造千亿级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南向领雁”“招才引智高校行”“飞地引才”等系列人才工程,开设招才引智“绿色通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精准引进和培育急需紧缺人才。

5年来,全市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713名,靶向引进医学学科带头人37名。

建立“双招双引”工作站,精准服务企业引才。2020年及时为见炬科技配套引进项目核心团队成员11名、急需紧缺人才90多名,推动该项目签约后仅9个月就实现投产。

推动产业人才深度融

增强创新发展驱动力

2018年,钦州坭兴陶时隔百年再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才聚陶兴的缩影。近年来,钦州市积极打造广西坭兴陶人才小高地,集聚国家级陶艺大师4名、省级大师69名,引领坭兴陶产业“二次创业”。

立足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创新型企业。绿传科技建成全国首条新能源汽车专用变速箱生产线;慧宝源医药科技公司建成国家级抗肿瘤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际授权专利144项。

5年来,全市建成自治区级以上人才创新平台4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2家;登记广西科技成果478项;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5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3.42亿元。

提升服务水平竭诚留

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

“我还在办理留任手续的时候,市委人才办就提前协调解决好了我爱人的工作调动和小孩入学问题,这是我留在钦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挂职留任的博士后陆汉川说道。

环境育人化人,也留人成就人。近年来,钦州市积极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竭诚为人才解决创新创业的“大事”和生活中闹心烦心的“小事”,累计发放人才生活补贴5200多万元,让人才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本版文字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提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