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振兴、科教振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确定的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产业振兴、科教振兴的务实之举和精准之策。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中的重要支撑,应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侧矛盾,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提升高等教育对产业振兴的贡献率、支撑度和引领力,打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多元协同
构建产教融合新体制
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应用型高校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主体,应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共进、共同发力,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新体制,为提高广西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政府宏观统筹主导,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地方政府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主导,是多元主体协同的管理者和战略制定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合作,用好用活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相关利好政策,积极融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加速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对打造广西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作用。应用型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政府的支持下与行业企业探索成立政行校企产教融合联盟,增强高校牵引产业升级、集聚人才资源的能力,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拓宽行企参与途径,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业协会是产教融发展的指导者和标准制定者,发挥着联系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桥梁纽带重要作用。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是行校企三方合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应用型高校应按照自治区推进产教融合“七个共同”的要求,积极探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二级学院,并依据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通过制定理事会章程和产学研合作制度,赋予其相应的人权、事权、财权,行使学院重大事项决策权。“混合制”的二级学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研攻关和技术标准输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应用型高校是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扮演着深化产教融合开拓者的角色。地方高校应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提升服务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混合制”办学模式变革的新路径,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和政策壁垒,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以组织创新催生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和联系对接的桥头堡。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推进开放办学,加强校地、校行、校企、校际、校所合作,明晰多元主体的法律地位、产权归属和权益职责,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引企入教
创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应用型高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发展逻辑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针对关键要素深化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学科专业设置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应用型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学科专业共建机制,围绕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广西九大制造业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未来新兴产业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中国—东盟合作,建设应用型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积极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参加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有效供给。人才培养体系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依托。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按照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岗位、培养规格与行业产业标准相契合的原则,行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培训课程群、实践锻炼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计划,推进生产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相吻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相适应、实习实践与职业素养相贯通,打造“供给—需求—供给”的人才培养闭环新模式。
加强教师一体建设,促进双向互聘共享。教师队伍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和重要保障。行校企三方通过建立人才双向流动、人员互聘互兼交叉任职机制,共享优秀科技人才,共建科研创新团队,共同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通。应用型高校通过设立企业教师专岗、产业导师岗等特设岗位,开展行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在课堂教学环节,行业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在实践锻炼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参与科研课题;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行业企业的真实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项目作为来源,由行业企业导师全程指导。建立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选拔优秀教师带薪到行业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员和培训师,参与行业企业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
强化工学结合
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
实践育人平台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重要载体。行校企三方通过建立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业务共管、文化共融和人才共育的育人平台,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打造高端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应用型高校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广西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联合行业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高水平研发平台,创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并针对广西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申报成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为导向,依托共建的技术创新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攻关,针对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并通过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打通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骨干企业等优势资源,采用引行入校、引企驻校、引校进企等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建设“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高校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行业企业,行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在高校,行校企三方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人才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实现校内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有效融合,搭建更多满足产业需求的综合实习实训平台,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良好格局,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共建教育培训基地,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依托学校的职业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共建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面向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人员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行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组织管理骨干、一线技术人员和职工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在岗自学等方式,开展以提升管理技能和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在岗教育培训,提升行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干部职工的综合能力。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